祖国医学中华瑰宝
中医药不仅仅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产业,同时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升,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世界各地。
近年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推进,中医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好事连连。搭乘着国家政策红利,中医药作为一张国家“名片”,正加速海外布局。
2018年7月9日,由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共同举办的“2018传统医药创新发展与贸易促进圆桌研讨会”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。
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澳门地区、中国内地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、相关协会、专业机构、注册及审批专家、生产和销售企业等方面的代表进行探讨交流及经验分享,藉此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促进国家传统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,发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“中医药产业与文化‘一带一路’国际窗口”的平台作用。
事实上,中医药不仅仅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产业,同时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随着这个行业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升,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世界各地。
古老东方的“神秘力量”
祖国医学,也称“传统医学”“汉医”“国医”;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后,亦被称为“皇汉医学”;在日本被称为“汉方医学”。
19世纪中叶,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区别西医,给中国传统医学起名“中医”。直至1936年,国民党政府制定的《中医条例》正式法定了“中医”两个字。
“中医”二字最早见于《汉书·艺文志·经方》,其云:“以热益热,以寒增寒,不见于外,是所独失也。”故谚云:“有病不治,常得中医。”在这里“中”字念去声。
中医起源于黄河流域,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。
早在远古时代,华夏民族先民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神奇的现象,一些食物或者举措可以缓解身体病痛。比如,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,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;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,发现用兽皮、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,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,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;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,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,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、骨针治疗的方法,并在此基础上,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,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。
早在夏商周时期,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。西周的《诗经》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。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《内经》提出了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“五味所入”“五脏苦欲补泻”等学说,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。
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、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。该书载药365种,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。它的问世,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。
而这一切,都反应出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疾病做斗争时善于发现、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,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。
中医,与武术、京剧、书法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。中医的创造、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,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,涌现出了许多名医、重要学派和名著。尤其是中医四大经典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,具有里程碑的意义,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。
但对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至今仍存在争议,目前学术界一般将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看作是中医四大经典;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温病条辨》当作四大经典。
时至今日,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,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,中医科学化、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,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,中医与西医的距离在拉近,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。
中医,这门古老东方孕育出来的学科,被西方社会称为“神秘力量”,在他们眼中,是神奇而又不可思议的力量。
海外发展更繁荣
近几年,中医药在国际社会频频成为话题焦点。“青蒿素”的发明,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同时,还摘获了诺贝尔奖;里约奥运会上,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,也在世界范围内燃起中医热潮;越来越多的“洋中医”的出现,都将中医药及中医文化不断带到世界人民的视野里。
文章来源:《预防医学情报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fyxqb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430/460.html
上一篇:北方大陆进军生命医学
下一篇:电动助力管柱颠簸路异响控制及预防